经济日报:实现“双碳”目标要学会做加减法
实现“双碳”目标要学会做加减法
今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三北六期工程,以生态保护修复和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强科学绿化,着力推进形成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六期工程不仅对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与“双碳”目标充分衔接,持续推进扩绿增绿,扩展碳汇量。
增加国土绿化面积。有关资料表明,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以上,碳汇作用十分显著。据测算,三北工程40多年建设累计固碳增加量达23.1亿吨,可抵减1980年至2015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2020年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全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这比预先的目标值又增加了15亿立方米。因此,要积极植树造林,科学绿化,不断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森林共同构成了我国生态屏障的主体。我国草地面积约4亿公顷,总碳储量为289.5亿吨,草地总碳储量约占全球草地碳储量的8%。受过度放牧等不当利用行为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90%天然草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研究表明,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可恢复的固碳潜力为每公顷4.2吨至51.65吨,平均为31.58吨。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目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根据规划,到2035年,退化草原基本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以上,草原生态功能和碳汇量显著提升。
全面保护湿地。我国湿地总面积超过8亿亩。数据显示,我国湿地有机碳储量为53.9亿吨至72.5亿吨。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湿地面积一度持续减退。今后,尤需采取综合措施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率达到52%。到2030年,将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何培育与塑造生态竞争力是摆在各地区和各部门面前的共同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未来,仍需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推动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