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山海水城加快“融长接沪”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初在浙江温州召开。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据前不久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发布的消息,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1/3。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日前,记者随采访团走进浙江,近距离感受“浙里”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长三角、助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台州制造实力雄厚、台州府城颜值出圈、台州美食备受青睐……近年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山海水城站定“融长接沪”的发展目标,和长三角城市开启了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时空交融中,台州在长三角的显示度和美誉度正逐级攀升。
图说:建设中的杭温高铁。东方IC
因地制宜 产教融合新实践
“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台州”,这是在小微金融领域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如何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2015年12月,台州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多年来,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台州模式”。
为了扩大台州普惠小微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2021年,台州携手上海财经大学,构建国内普惠小微金融人才高地,推出全国首个金融学“小微金融”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已突破百人。
同时,借助上海财经大学经济金融研究经验,结合台州小微金融发展实际起草的《台州市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促进条例》,对固化和复制推广台州经验,深化台州创新重点和方向发挥积极作用。
这样的产校融合案例在台州还有很多。依托汽车行业的雄厚产业实力,成立长三角汽车产教融合联盟,探索汽车产业链与教育链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标准共订,助力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强链目标,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背靠中国模具之乡成立长三角模具产教联盟,着力突破长三角模具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新格局,为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蓝色循环 环保数治新模式
傍晚,几抹身影出现在大陈岛海滩上,他们开始捡拾埋在沙里的塑料瓶以及被海浪冲上沙滩的泡沫塑料、渔线渔网等。来自沿海村镇的低保户李荷娇就是其中一位。“我每天都会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李荷娇口中的“小蓝之家”,正是“蓝色循环”的一环。
2020年,台州在浙江省率先打造海洋污染物数字化防治新模式,通过数字技术破解海洋污染物监管难、高值利用难、长效治理难等痛点,重点针对海洋船舶污染物、海洋塑料垃圾等污染物,开展“蓝色循环”海洋污染物数字化治理。
图说:台州椒江蓝色循环夜景。椒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7036艘渔商船、联合237家塑料应用企业、700多名沿海老人妇女加入海洋废弃物收集……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蓝色循环”实现了海洋塑料“从海到货架”的可视化追溯,产品进入国际高值利用市场,设立的“蓝色共富基金”,让收集群体每月增收约20%,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
如今,“蓝色循坏”已逐步拓展至浙江省12个沿海县,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推进机制,成效显著。项目入列2023年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清单,2023年4月,代表中国申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向全球展示中国海洋污染治理领域的创新成果。
时空联通 出行办事新日常
2022年1月8日,国内首条民营控股的高速铁路——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行,让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跻身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开启了台州的高铁时代。
日前,杭温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通车后,仙居将正式“接轨”;正在加速推进的温玉高铁,将杭台高铁向南延伸至玉环,并预留跨乐清湾引入温州条件……越织越密的高铁路网,带着台州越来越多的地方更快向长三角中心城市靠近。
出行更便捷,办事更高效。如今,台州已与长三角24个地区建立“跨省通办”合作关系,实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全覆盖,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助力跨省企业发展和流动人员就业。截至目前,台州已实现不动产转移、公积金提取、异地电子缴税、户口迁移等“跨省通办”事项162项,惠及在台流动务工人员128万余人。
科技、产业、教育、医疗、文旅……时空联通,人来人往,你中有我,彼此不分。而台州人的新日常,正成为长三角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写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