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行记·中东|一个淄博女企业家杜库姆创业记
张建华今年已经60岁了。很难想象,这个年龄的人前天晚上拆卸集装箱到凌晨三点。
“一口气来了六个集装箱的钢结构,只能忙活到半夜”,老廉是张建华的姑父,一个已退休的66岁工程师,一个摄影爱好者,目前是全家唯一派来杜库姆帮助她的人。
杜库姆经济特区总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是目前西亚非洲最大的专属自由贸易区,这里的中国工业园也是此行笔者走访的第二个“一带一路”重点园区。
细数笔者曾经看过的海外园区,从泰国到埃及,杜库姆可能是最艰难的,因为这里是完全的新城。在阿曼南北之间,一片荒滩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城市,这里有阿曼前苏丹卡布斯的发展雄心,也有他希望平衡南北的真实用心。一个规划50万人口的城市,疫情前曾经接近5万人口,当下尚有近3万人。张建华是其中之一。
从外表看张建华,你不能想象这是一个在淄博颇有成就的企业家,“2000年之前做工程承包,2000年之后做化工工厂,2019年来到这里”,一口山东腔的她一句话就说完了自己创业的经历。
其实,仅在杜库姆,她已经是第三次投资了。
2019年因为国内工厂拆迁,张建华动了出去闯闯的心思,最终来到了这片遍地石灰石和高岭土的沙地。起初做了一些建材贸易,但是合作伙伴还款出了问题,接着又准备开混凝土砖厂,又遇到合作伙伴中途退场。两次投资未果,她仍然没有退场。“这里挺好的”,张建华很简单的一句话做了投资环境评价。
虽然遭遇全球大流行的挫折,杜库姆特区目前最大的项目杜库姆炼油厂已经建设完成了一期,千万吨的炼厂在整个中东地区也处于上游规模,马上就要展开的二期、三期,还可以不断扩大规模。炼厂能提供8000人就业,那么就需要有8万人的服务和相关周边就业。这荒滩上,如今也开始大建住宅,颇有繁盛之感。
张建华这次准备在中国产业园投资一个建材加工仓储厂,集装箱的钢结构搭建就是接下来的任务。“将国内一些过剩的产能设备转口到此,她甚至弄来两台工程车辆,做完了还可以做工程租赁,其实这几年疫情,她不顾家里劝,仍然呆在这里,已经对这里了解非常多的了”,老廉见到笔者面露疑虑,向笔者解释。
她的确准备了很多。疫情初始,她拒绝了儿子儿媳的要她回国的苦劝,而是去十三化建在杜库姆炼油厂的分包项目上打零工,洗碗洗菜包饺子蒸馒头,一个月拿300里亚尔。对于一个不懂英文,甚至普通话也不怎么会说的老太太,去央企的项目打工,其实也就是为了学习和了解本地商业情况。同时,她考了四次驾照,拿到了本地驾驶证,亲自开车7小时去马斯喀特办理公司事宜。这是她来杜库姆之后的最远出行,其实也是为了探索市场情况。
如今虽然不能说准备万全,但是她比较自信的是,自己终于不需要什么合作方,自己已经建了一个班子。
望着她从2019年至今一直住着的集装箱铁皮工程房,笔者不禁问她,“你在老家住什么样的房子”,“你具体是指哪里?我一般一个人住160平米的房子,还有一套二层楼的院子,那儿不经常去”。张建华并没意识到笔者疑问所在,笔者突然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煞风景,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尤其如此。
老廉意识到了笔者的尴尬,忙告诉笔者,张的儿子儿媳和家人都支持张建华的志向;他作为家里最专业的人,跨越重洋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帮她把厂房搭建好。
中国人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耐心的。或许中国女性尤其如此。
出于对印度洋的眷恋,笔者又走到了杜库姆的海边,渔港里老渔船旁边停靠着大型捕捞船,S告诉笔者,这些船应该都是大连一家渔业公司的船,“他们也带了不少本地的水手一起干”。
已故阿曼君主卡布斯的雄心是否最终能实现,仍然是未知数。但是,从一片荒滩到今天的初步规模,中国人已经在这里流下了很多汗水。未来这里的每一步,相信也会有中国人的辛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