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青春华章|跨越时空的援藏情:林芝毛纺厂的岁月印记与定日珠峰的文旅新篇

   时间:2024-09-30 03:21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491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走入真实生活,去寻访祖国的角角落落。他们或是去偏远县乡支教,或是去考察河流生态,或是去拜访非遗传承人……他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他们体会到了怎样的青春滋味?又对社会与未来产生了哪些新的想法?2024年9月,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记录年轻的模样、成长的脚步。

2024年,正值全国对口援藏三十周年。早在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和“长期支援、自行轮换”的干部援助方式。

为助力复旦版“强国之路”“大思政课”建设,动员广大青年在投身强国建设、复兴伟业中锻炼本领、挺膺担当,在上海、西藏两地多个单位支持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推出“中国之治”国情育人项目,由学院张兰老师牵头成立对口援藏课题组。

在为期二十余天的调研中,课题组走访了四川省成都市,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拉萨市、日喀则市区及拉孜县、定日县、江孜县、萨迦县等多地,跟随援藏工作的足迹,感受上海市对口援藏三十年给西藏带来的巨变。

“毛纺厂”的故事

7月14日,我们坐车前往林芝毛纺厂。抵达毛纺厂后,循着大门向里面望去,也许几十年前上海工人也和我们一样从东海之滨来到这里。等到工作人员到达后,我们便前往老厂房参观寻访。

林芝毛纺厂老厂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支援边疆建设,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上海市毛麻公司纬纶毛纺厂从上海搬迁了一个粗疏纺织厂到西藏。本着“勤俭搬厂、好中求省、求快、求稳”的原则,上海市毛麻公司纬纶毛纺厂的611名工人及家属,带着设备于1966年6月至8月中旬迁至西藏林芝八一镇。经过一年余时间的搬迁、修建、安装调试,1966年9月18日,西藏的第一个现代纺织厂——西藏林芝毛纺厂宣告成立,填补了西藏无现代纺织工业的空白。

1966年10月起,林芝毛纺厂正式投入生产,建厂时总纱锭1120锭,固定资产总值约351.58万元。建成后的林芝毛纺厂有呢绒、毛毯、毛线生产线,具有从原毛分拣、清洗到呢绒、毛毯、毛线等成品的加工能力。生产的产品共有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曾被誉为“高原上的一朵红花”。工厂运作四十多年,共生产各类呢绒680余万米,各类提花毛毯80余万条,毛线524万公斤,地毯纱126万公斤,累计实现利润4600万元,上缴税金3900万元,共计安排就业人数3000余人。“八九十年代是毛纺厂产量是最高、效益是最好的时期,我们很自豪。”一位见证了毛纺厂兴衰的员工向我们说道。

“当时上海话和藏语沟通比较困难,有的上海老师傅看中一些徒弟,就手把手地带徒弟,后来上海师傅内调回去之后,这批徒弟成了厂里的重要力量。随着上海工人内调,全国纺织行业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多重影响,毛纺厂不得不面临转型,2004年由西藏公路工程总公司整体兼并,更名‘林芝毛纺厂有限公司’,老厂房不再用来生产,一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别的厂对我们毛纺厂出去的工人都很信任,认为我们厂工人有责任心、踏实肯干。”如今的林芝毛纺厂有限公司领导自豪但又略带遗憾地说。

走进老厂房,仿佛回到了那个属于林芝毛纺厂的辉煌时代。斑驳的墙壁、沉甸甸的铁门、悬挂在墙上的安全操作流程、依然有棉花味儿的机器,每一处都充满故事,都是历史的沉淀。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对口援藏课题组的方城副会长对厂房非常熟悉,看到厂房后他高兴地说:“这是锯齿型厂房!这样设计可以增强采光。”排列整齐的机器,让人一下子看不出这是多年不用的厂房,只是觉得可能工人刚刚下班离场。

我们用相机一帧一帧地记录下毛纺厂的样子,并在参观结束后与毛纺厂的领导和员工开展交流。他们表示,毛纺厂曾是林芝人民的骄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巨大力量。随着时代变迁,老工厂虽然逐渐失去昔日光彩,但林芝毛纺厂曾经的辉煌和贡献不能被遗忘。它承担过自己的时代使命,也养育过一方林芝人。

谈及未来发展,厂领导表示,想从文旅入手做工业遗址,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素材,将这段历史以现代化的方式宣传推广出去,让毛纺厂继续发挥价值。

非遗文化打造的珠峰工坊

7月23日,我们前往定日县,路上明显更加拥堵,外地车牌多了起来,大多是去定日珠峰打卡日照金山的游客。有“中国景观大道”之称的318国道和“中国距离最长”的219国道贯穿定日全县,这为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优势。大量游客从全国各地前来,行驶在318国道上,历经天路108道拐,吹着5200米海拔的寒风,亲眼见证太阳从雪山上升起和落下。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对口援藏课题组与定日县文旅局局长肖文海在珠峰游客中心合影。

到达定日县后,我们和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朱冬锋展开交流。“基于定日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援藏干部持续在珠峰文旅方面下功夫,第十批更加突出文旅产业规划的引领性和落地性。”朱冬锋向我们介绍起定日援藏工作围绕文旅发展的原因。在产业援藏的同时,第十批援藏干部将先进的工作理念、旅游开发观念融入日常工作中。“以生态保护为例,我们一直强调要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做了学术方面的尝试,和社会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珠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报告》。对于定日发展来说,珠峰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希望学术研究也好、日常工作宣传也好,大家要不断地形成共识,开发一定要与保护相结合。”

在生态观念的引导下,珠峰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了保障,援藏干部进一步改善珠峰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文旅知名度。上海援藏引入上海锦江、春秋、携程、万达、松赞等头部文旅企业,探索开展资本合作,助力定日县文旅发展。利用援藏资金,建成珠峰景区北大门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提供供氧、应急救护,销售文创产品、餐饮等,为珠峰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多功能服务。

上海援建的平措康桑富氧酒店

“我们还去成都、广州、北京等地做文旅推介会,将珠峰‘北大门’、珠峰大本营、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318国道路牌等热门游客打卡点以及藏文化文创产品体验店‘搬’到现场,在促成企业合作、吸引游客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朱冬锋详细讲述了珠峰景区在宣传方面做的工作,“我与珠峰的距离”讨论话题在网络平台上的参与量高达5000多万。

“旅游离不开文化,尤其是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定日。我们把全县的民俗文化非遗资源集中在一起,打造一个民俗文化村,去年我们在扎果乡切村打造了第一个珠峰工坊,主要做编织。”朱冬锋向我们讲述了智力援藏的更多成果,“当地老百姓的编织工艺相对来说还是有点粗糙的,并且很多不愿意去外地培训,我们就把培训搬到了家门口。培训完之后由百姓做来料加工,会有企业来收购,这样不出门也能挣钱!”

白浪 设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