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夫金字塔多少谜题待解
在位于埃及开罗西南约10公里的吉萨高地上,有3座宏伟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那座名叫胡夫金字塔。作为现已发现的110座古埃及金字塔中块头最大的那个,胡夫金字塔现高136.5米,总重量近700万吨,被列为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根据埃及史书记载,这3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第二代法老胡夫和他的两个儿子修建的。但假如你将其与建于古埃及第五王朝的乌尼斯金字塔、古埃及第六王朝的特提金字塔的照片并排放置,很可能会产生一种违和感:前者呈规整的正四棱锥形,艺术感“拉满”;后者则更像个大土包,给人感觉不是一般的潦草——难道时代发展了,技术反而退步了?
事实上,直到今天,这还是个未解之谜。
先来看其建造过程。
根据埃及历史教科书,公元前2580年至公元前2560年,胡夫征召了10万名奴隶,用20年时间为自己建造了这个巨大的陵墓。
在过去很多年里,这个说法并未引起太多质疑,因为10万奴隶、20年时间这样“体量”的表述在古代史的叙事中并不少见。直到定量研究被引入史学界,学者们才恍然发现,八成有什么地方搞错了。
根据人口学家的测算,当时古埃及的人口总数至多只有40万人,征召10万人修建金字塔基本相当于将全国成年男性劳动力“一网打尽”,从事非生产性劳动。这样的比例对于农耕社会来说实在是太高了,扛一年都够呛,何况20年。
再来看其建筑难度。
胡夫金字塔所用石块巨大,最小的都有1.5吨以上,大的接近20吨。但即便按最小的石块计算,每块石头的切割偏差最多也只有0.25毫米。这样的技术真是古人能够达到的吗?相关装备又得精密到什么程度?
金字塔修筑过程中用的水泥质量也令人费解。这些水泥在4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大体完好,基本没有开裂。这样的使用寿命,即便是以现代顶尖工艺制造的水泥也无法实现。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大约半个世纪之前,埃及政府曾选用号称当时质量最好的水泥维修古埃及卢克索神庙,结果前几年已经出现了大量裂纹。
所以,大多数建筑学家们都认可,胡夫金字塔的修筑工艺高于现代建筑水平。
如果说前面的谜团还主要流传在学术圈内,另一个谜团的社会影响就比较大了。
随着胡夫金字塔对游客开放内部参观,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质疑,胡夫金字塔真的是法老陵墓吗?原因无他:实在是太寒酸了。
胡夫金字塔的发掘始于公元8世纪。当时,埃及苏丹马蒙听说金字塔中藏有“上古神兵”,心痒难耐,随即组织团队挖掘。这个团队从金字塔外墙打了一条长27米的通道,直通国王墓室,结果爬进去一看,大失所望。墓道很窄,墓室又小,里面只有一个简陋的、只能堪堪塞下一个人的石棺。墓室里既没有壁画,也没有其他陪葬品,连一座雕像也没有,当然就更没有什么神兵利器了。以至于团队成员一度怀疑自己定位错了地方,一个洞打进了陪葬墓。
难道古埃及第四王朝特别流行这样朴素的墓葬方式吗?应该不是。在开罗以西100多公里曾经出土了一个墓葬,墓主人是和胡夫同时代的祭司。这个墓里不仅有雕像、壁画、赞美诗,还有丰厚的陪葬品,其与1000多年后帝王谷里的法老墓同样富丽堂皇。如此看来,说胡夫金字塔压根就不是法老之墓,似乎也有些道理。
直到今天,人们也没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定量研究的引入的确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尽管这些研究方法尚未带我们找到历史的真相,但至少已经通过证伪的方式排除了不少错误选项,人类的经济史、文明史、科技史研究都将从中受益。甚至于,那些已经被定量研究证伪的观点,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毕竟,科学研究原本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顺便说一句,尽管胡夫金字塔仍有诸多谜团待解,但其能够在地震带上屹立数千年不倒的谜团,倒是已经被物理学家从原理上破解了。大体来说,就是地震波从地底传入金字塔内部,经皇后墓室传入走廊,被转换为声波再传入国王墓室。国王墓室的主要材质是花岗岩。这是一种优质的压电材料,能够把声波能量再次转换为电能,通过原本存在于塔顶、现已被损毁的镀金塔尖,以类似闪电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不过,这个推论在短期内应该是无法被验证的。一方面,人类还没能解决地震预测这个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因,也不可能在金字塔内部长年设置大量监测仪器。所以,虽然推论看起来没毛病,但因为没有被验证也只能止步于此,谈不上定论。
但往好处想,谜题待解也不算件坏事。毕竟,好奇心正是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好奇的人多了,水落石出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