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

上海今年起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

   时间:2023-10-13 23:57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5531   

网上有个段子很火。老家小县城新修了机场,大家都来看,“机舱门关上前的那一刻,空姐冲着外面喊了一句,还有人去上海吗?那个时候,我真的听到了一个声音说,我要去上海。我仔细听了一下,那是18岁的自己”。

上海今年起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

上万条评论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希望上海不只是18岁的学校,还是28岁的梦想和38岁的家”——这份愿望,需要青年和上海共同努力。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从年轻人最爱的旅行目的地,到吸引青年成就梦想的圆梦之都,上海正在持续发力。

昨天召开的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单位会议暨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介绍,今年起,上海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试点,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以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优服务来满足青年的热爱和期盼。

会上发布《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五大服务计划”行动方案》,涉及创新、就业、安居、健康和婚恋,关照到了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动方案》明确,要推出更多将青年明确为政策服务对象、纳入政策保障范围的政策举措,努力让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就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蓄城市发展后劲的良好氛围,让青年优先、积极、均衡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提升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推动青年发展的力度。

何以留住青年?何以凝聚青年?何以成就青年?这座城市正在努力作答。

“最简单的答案还是‘宜居宜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看来,宜业包含了可以让青年大有作为、持续学习发展的机会、空间、环境;宜居指的是青年可以安心生活、没有太多的烦恼和后顾之忧。这方面,上海既有优势,也有成本高昂等现实短板。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认为,落户、住房、子女入学是青年融入城市的“隐形门槛”,一些非上海户籍的年轻人,会因为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而选择回乡。

为了守护青年的“安居梦”,上海加快建设保障住房,截至今年6月,全市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30.4万套,并编制了符合青年居住特点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标准,加快建设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此外,推广“青年驿站”,为求职青年提供7—15天免费住宿服务。

与此同时,上海还在持续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营,搭建高校毕业生常态化招聘平台;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力求在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帮扶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预计到2025年,全市站点数量达到500个以上。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城市和青年的互相成就。“除了有形的平台、政策、服务,更应注重激发青年内生动力,通过营造对青年更友好的氛围,让青年人融入,成为城市一部分。”市服保办主任周建军表示,在丰富的就业机会、广阔的平台之外,青年格外看重城市空间中传递的温度和机遇。

从家门口的实验室、社区里的公共空间,到功能齐全的园区、街区,星星点点,连珠成网,遍布身边。沪上青年正在依靠“自组织能力”,让这里更具多元化的吸引力。

在长宁区的“闲下来合作社”里,老年人和年轻人其乐融融。这里原本是一个老旧地下防空洞,现在整个1100平方米空间规划成36个小格子间,每个格子间向社区居民开放共创,“斜杠青年”和退休阿姨都积极认领,这里自发形成了最热闹的社区活动空间。

“老年人需要年轻人帮助他们接触新鲜事物,而年轻人则可以从老一辈那里获取经验。很多年轻人喜欢来我们这里的原因之一,就是与老人交流让他们觉得很安定。”在主理人张欢看来,一个有真实参与感的社区是治愈系的,年轻人能在这样的社区活动中,找到不焦虑的解法。

去长乐路上喝酒跳舞唱歌、在大鱼社区营造中心聚会、去家门口打造自己的小花园……城市不用“为青年人筑”,而是给予青年发展的空间,“由青年人筑”。这些自发形成的场景,也让年轻人给上海贴上了“治愈”“归属”“松弛感”的标签。

“除了居住、工作、交通,青年人还格外关注生活细节和场景,重视包容性、便利度、烟火气。”周建军介绍,上海已建设青年发展型街区52个、园区61个、社区73个,就是为了打造场景,构建青年集聚的“强磁场”。比如,徐汇打造了首个“青年发展型音乐街区”。杨浦、宝山、嘉定在商业街区、产业园区举办青年市集,带动区域经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