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科电子孙晓光:降价潮下,比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多赢”
2024开年伊始,一轮势头更猛的车企降价潮让整个行业深感重压。尤其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现阶段车企血拼的不仅是价格,更多的是对产品“极致性价比”的追求,这也意味着行业挑战将进一步升级,随之而来的竞争也将更为残酷。
不过,在一片低气压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求变,并联合产业链一起降本增效。就在近期举办的国际连接技术大会上,泰科电子 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的发言引发了全场共鸣,他指出:“大家都在讲‘内卷’,日子难过。但我要说的是,除了竞争,还有一个关键词叫‘多赢’。TE曾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联合上下游开发出了可行性较高的小线径解决方案,在此我们愿意全面开放,与行业共同面对成本压力。同时推动减少铜的使用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泰科电子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 孙晓光
行业挑战加大,“合作多赢”势在必行
对于汽车而言,线束如同神经脉络,重要性不言而喻。 孙晓光指出,伴随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线束行业迎来了诸多新的变化,同时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电气化和智能化趋势下,单车线束需求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已由传统燃油车的2000多元增加到新能源车的5000元;
其次,单车线束重量提升,当中低压线束已经达到约25公斤,高压线束达20公斤左右。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线束重要用材铜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2024年全球铜材供给缺口将达50万吨。而据统计,中国每年铜材需求量约1500万吨,占全球用量超过50%,且严重依赖进口。而汽车行业作为铜材使用大户,需求量占全国的13%,当中线束的使用量则占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半壁江山。
由此来看,“降本减重,减少铜材的使用”俨然成为线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实现,“合作多赢”势在必行。
“车企降价潮在一定时间内会给行业带来阵痛,但同步也激发企业持续创新,在此趋势下,不进则退。一直以来,我们线束圈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电气架构变了我们跟着变,高频来了继续跟着变。在此,我呼吁大家一起变被动为主动,既能够给整车厂提供降本减重,又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大的环境价值。”孙晓光说到。
价值驱动降本,“多赢”复合导线方案问世
在谈及成本空间时,孙晓光直言,连接器产品其实已经达到极致。但目前整个行业都在谈降本,无论是车企还是线束企业压力都非常大,“在此情况下,我们除了推动企业内部进一步降本提效外,也在思考发挥企业的经验优势和创新能力带动行业变化,进而来实现间接降本”。
以小线径解决方案为例,其实多年前大家就知道信号线会朝小线径方向发展,然而直到目前,大多线束采用的依旧是0.35 m㎡铜线。0.13m㎡合金线约仅占7%,且主要用于豪华车,核心原因在于自动化设备投入较高,很难实现经济价值。后来国内出现了0.2m㎡铜线,虽然成本降低了,但产品较软,弯折性能差,且整车组装容易出现断裂。除了以上障碍外,孙晓光指出,在技术推进的过程中,其实大家最大的担心是电线和接插件的连接,也即是端子连接。而一辆车端子连接数量众多,可靠保障难度较大。
“作为全球连接器头部企业,如果我们不去解决这件事,行业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僵持不前。为此,我们足足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联合多家知名线束厂展开深入研究,开发出了既能降本,又不用太多投资,同时兼顾手工组装的0.19m㎡小线径方案,并在5家国内主流车企超过20个车型上进行了验证。我们将新的导线命名为‘多赢复合导线’,希望此解决方案能助力实现多方共赢。”孙晓光说到。
据了解,信号回路多赢复合导线采用了铜包钢丝的技术手段,增加了机械强度并基本上能满足所有信号传输。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现有测试数据,新技术方案成功实现了约63%的减铜,43%的减重,至少20%的降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望实现可观的社会价值。按单车减铜约5kg,我国每年销售约3,000万辆汽车,初步估算,新的解决方案如全面应用,预计可使汽车产业用铜量每年节省约15万吨,碳排放降低约60万吨。
“从实际收益来看,新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给TE带来太大助益,但相信带来的行业价值最终会被客户认可。”孙晓光表示。
共创的同时,也要强化内功
诸多的挑战和压力下,抱团和共创是行业趋势,不过对于企业而言,降本增效是长期课题,要想更好的存活关键还是要修炼内功。
在孙晓光看来,创新和变革不一定都要追求高大上,如果能把简单的传统的技术做到极致,也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在智能电动汽车高速发展下,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高压高频线束,实际上低压线束依旧拥有较大的价值空间,如多赢复合导线的研发就像是蛋炒饭一样,用基础的材料实现了最大化价值。因此,降本要从多方面入手,莫忽视了基础原始技术的提升。
此外,降本也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据介绍,在TE内部,降本增效已不单是管理者考虑的事情,而是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公司还并专门为此设置了奖励机制。精益管理模式下,从普通的产线操作工到工程技术人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想办法提高效能,节约成本,共同保障并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这也是行业挑战连连下,TE依旧能够稳健增长的核心所在。
“既然我们有幸与业内创新领导者始终保持紧密合作,就要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到市场的趋势和技术变革带来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除了苦练内功外,我们希望与更多的行业伙伴一起共创共赢,推动行业健康向上,同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孙晓光总结说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