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OpenAI千亿美元估值背后的危险信号
高处不胜寒,对于大模型创业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日前,大模型明星公司OpenAI被爆正与投资者洽谈新一轮融资,估值将在融资完成后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唯一估值站上千亿美元的AI独角兽。在推出ChatGPT以后,OpenAI就一直处于镁光灯之下,引领着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在资本的加持下,它的估值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从300亿美元攀升至1000亿美元,其速度之快、金额之高,在一级市场中可以说绝无仅有。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获得融资,是公司具有成长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体现,代表了投资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通过融资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筹码,得以持续进行技术突破与产品研发,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然而,OpenAI新一轮融资却有不一样的“味道”,没有人为其估值的突破而献上掌声,相反,市场的态度是不置可否,并伴随着多多少少的质疑声。
拆解这轮融资的情况,就可以嗅出其中的一些危险信号。
首先,这并非基于新的技术进展与产品突破而进行的融资,仅仅是因为钱不够“烧”了,要向投资人寻求资金输血。OpenAI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在一份备忘录中告知员工,公司正在寻求新的资金用于算力的需求和其他运营费用。这从侧面表明,在高昂的成本面前,OpenAI的财务状况或捉襟见肘,若不能及时筹到资金,公司或将很难生存下去。
对于高科技公司而言,每一次取得阶段性的技术进展与突破,就意味着手里拥有更多的筹码,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议价权。但在此次的案例中,OpenAI虽然频频被爆正在研发新的“草莓”模型以及GPT-4的继任模型“猎户座”,但它们实际上只存在于媒体报道的纸面上,且在高层三番四次故弄玄虚的宣传中显得愈发神秘。加之此前发布的GPT-4o等产品也差强人意,可以说,OpenAI在技术层面的高光时刻依然停留在GPT-4发布那天。
技术没有明显突破,估值持续升高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估值推得越高,地基之上盖起的高楼也将愈发摇摇欲坠。
其次,一些融资细节也透露了投资者信心的不足。据悉,这轮融资背后的投资者主要是Thrive Capital和微软等老股东,新引进的苹果与英伟达虽然也参投,但更多是基于业务层面合作的关系。同时,最近几周,OpenAI的现有股东一直在就出售所持股份进行谈判。也就是说,已经有现有投资人在卖老股寻求退出,这也使得新融资多少有点“击鼓传花”的意味,也说明投资人的态度出现了分化。
最后,对比其他几家竞争对手,OpenAI真的太贵了。目前,OpenAI最强劲的对手Anthropic的估值为184亿美元,马斯克的xAI最新估值约为240亿美元,法国明星AI创业公司Mistral AI的估值为60亿美元。中国方面,大模型“五小虎”中的月之暗面、智谱AI、百川智能等公司,估值在最新一轮的融资竞赛中也只是刚刚突破200亿元人民币。与之相比,OpenAI的千亿美元估值一骑绝尘,显然已经是另外一个量级。
但是,商业化的阴云一直笼罩在OpenAI的头上,其现阶段的收入规模远远无法支撑巨无霸水平的估值。有知名科技媒体及研究机构近期测算过OpenAI今年的营收和成本,得出的结论是OpenAI年化收入大概在34亿美元左右,但成本高达85亿美元,一年就预计亏50亿美元。这一窟窿如果持续扩大,OpenAI将在耗尽资金后难以为继。
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处在叙事的阶段,没有人吃到盈利的甜头。当资金投入变得越来越像无底洞,收入增长又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估值不断推高,也是泡沫不断膨胀的一个危险信号。在盈利困境之下,如果没有新的故事可讲了,资本也将没有耐心继续陪跑。虽然AI赛道目前依然很“性感”,但从这些危险的信号中,投资人还是需要加强警惕,否则巨大泡沫破灭后,留下的或许就只有AGI那朦胧的梦幻泡影。
责编:岳亚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