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近疲劳呈年轻化趋势“老视”重命名推进眼健康科普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6月1日报道:?“老视”,俗称“老花眼”,指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眼睛调节功能下降,并逐渐失去看清近处事物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屏幕上的文字或餐厅的菜单。初始症状包括眼睛易疲劳、需要将物品拿远才能看清等,此情况通常发生在40至45岁之间。然而,随着数字化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类电子设备深度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年人长时间高强度用眼、在移动环境下频繁使用电子屏幕和超负荷的复杂用眼需求,导致眼睛出现不适等症状。
记者今天从依视路陆逊梯卡集团支持的《新名字,新未来》“老视”重命名活动上获悉,在眼健康行业权威机构、依视路万里路、眼视光专家与公众的共同推进与参与下,经过三个多月层层投票,广泛收集多方意见,最终在254个候选名称中,“近疲劳”当选为更中性、科学、包容的新术语。
“近疲劳”直观地描述了进行近距离聚焦活动时眼睛容易感到的疲劳感,也隐含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醒人们关注并采取措施减轻这种疲劳。它符合简洁、中性、双向、科学的原则,既能科学描述临床症状,又便于理解,有助于推动有效的科普教育和解决方案的提升。
事实上,“老视”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眼健康话题,引发各方热烈讨论。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和眼睛调节功能下降的年轻化,本已庞大的“近疲劳”人群进一步膨胀。目前,全球约有21亿人患有“近疲劳”。到2050年预计将增至40亿人?。尽管数字化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用眼需求,眼睛调节力下降问题变得愈发凸显,而在临床就诊的过程中,仍有很多患者会因为诊断结果中带有“老”字而产生误解、恐慌、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逃避已经产生的视觉问题。眼睛调节力衰退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们无法预防或者减缓它的发生,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衰退情况就会随着时间而加深,逐渐失去自由舒适的看近视觉体验,影响生活质量甚至造成焦虑情绪。人们亟需摒弃偏见,建立对眼睛调节性功能衰退的正确认知,减少顾虑。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帆教授于2024年2月发表《有关为“老视”重新命名的思考与建议》,也是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眼健康话题的重命名活动基于关注群体顾虑发起,希望大众不要因为一个“老”字而逃避视觉问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